中國經濟長期潛在增速將放緩
發布日期:2014-5-21 10:41:45 信息來源:本站原創
瑞銀中國首席經濟學家汪濤在英國《金融時報》撰文指出,***分析經濟的長期潛在增長率(即生產能力)而言,筆者認為應該考察生產的要素,而不是***終需求(即通常說的“三駕馬車”)。生產的投入要素包括勞動力、資本、土地和資源,以及全要素生產率(TFP,指把各生產要素組織起來生產出***終產品的效率)。過去三十年中,資本積累(通過投資)對中國GDP增長的拉動超過一半,而改革開放和技術更新也帶動了全要素生產率的提高,拉動整體GDP增長3個百分點。
使用同樣的分析框架,不難看出未來中國經濟潛在增長速度將逐漸放緩。從勞動力來說,中國適齡勞動人口已經開始下降;從資本積累來看,過去數十年的投資高增速已經難以維持,即使投資占GDP的比重保持在目前的高位上,其速度也會比之前明顯減速;從資源環境來看,能源、土地價格高漲,大氣、水源、土壤污染嚴重,一些資源出現枯竭,都已經開始制約未來經濟的增速;從生產率上來看,過去三十年間,從農村改革開始,到由計劃經濟過度為市場經濟,開放貿易和投資,再到改革國有企業和銀行,以及城市住房體制改革等釋放了巨大的改革紅利,引進外資和先進技術、開放市場等也幫助提高了中國的全要素生產力。未來的改革將會更艱難,繼續進行有效率的投資將變得更加困難,生產率提高的速度也因此會減緩。
當然,這并不意味著中國經濟長期增長空間已盡。事實上,中國經濟增長還有廣闊的空間。首先,雖然勞動年齡人口已經開始下降,但是中國還未進入充分***業階段,還有大量的剩余勞動力和隱性失業人口。百分之二十以上的***業都在農業,而絕大多數經合組織***的比例為3-5%,這表明即便考慮到人口老齡化的因素,中國的勞動力轉移仍有巨大的空間。其次,每年畢業的六七百萬大學生還存在***業難的現象。其次,中國資本深化的空間仍舊巨大。盡管過去投資高速增長,但目前人均資本存量仍然非常低,不到發達***的零頭,而且國內的儲蓄仍然比較高,能夠為資本深化提供資金。當前新一輪的改革已經開始,相對于發達***來說,引進先進技術設備、提高生產率還有相當的空間。在資源環境的制約下,經濟增長可以更偏重與發展服務業。
基于對人口結構、勞動力轉移、儲蓄及全要素生產率增長的全方位分析,筆者預計未來十年中國經濟長期增長率將逐漸放緩,從目前的7-8%左右降至5-6%,平均年增長率在6-7%之間。具體而言,預計實際固定資產投資從目前7-8%左右的速度降到5%左右,隨著更多的勞動力從農業轉入工業和服務業,城鎮化進一步發展,非農業***業將在整個未來十年期間保持正增長。隨著要素價格、戶籍、財稅、國企和金融改革的推進,全要素生產率得以繼續增長,不過速度較之前放慢。
值得指出的是,有些國際經驗對中國這樣一個龐大的經濟體來說參照性不強。當年日本、亞洲四小龍達到中國目前的人均GDP之后,仍然能保持一、二十年的高速發展。然而,中國的人口相當于日本的十倍,比起四小龍更不可同日而語——這意味著中國面臨的資源、能源、土地和生態環境的制約要大得多,在經濟學模型中往往可以忽略不計的資源和土地要素在中國不可能被忽視。同等重要的是,東亞經濟體崛起的年代是全球經濟高速發展的年代,它們的體量相對于全球經濟的體量較小,面對廣闊而且高速發展的世界市場,可以在出口的拉動下高速成長。對比之下,中國在過去二十年也成功的利用了國際市場的發展,但是目前已經成為了世界上***大的出口國,比起當年東亞經濟,擴展出口的空間更小,面臨貿易保護主義的壓力更大,更何況全球經濟面臨深層次的結構問題,長期增長潛力也已經下降。
即使如此,也無需過慮中國經濟長期潛在增速的下行。潛在增速的下行是中國經濟、人口結構發展到一定階段后必然的結果。一方面勞動力增速下降會拉低潛在增速,另一方面新增勞動力的減少也意味著中國政府“保八”穩增長保***業的壓力大大減輕。在經濟增速回落、經濟轉型的時期,企業也得以從過去擴張規模轉向提高效率和回報率,資源環境的壓力可能得以緩解??v然中國經濟的長期增速會回落,但是仍將是世界經濟中增長***快的大經濟體,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仍將遠超美國和歐洲。這也意味著,中國國內市場的擴張仍將為世界各類產品和服務提供廣闊的發展空間。